儒林内史:古代考场的猫鼠斗
loading loading

别催我嘛,人家在努力载入呢...

0%
开始
向下滑动
向上滑动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朝廷公平选拔官员,因此从一开始,科举制度与考场舞弊就是一对死敌,它们俩互掐了一千年。

唐代科举没有试卷密封制度,录取结果与排名往往在考试前就被内定!

或者把自己的行卷献给京城的达官显贵,再由权贵推荐给主考官,这样效果会更好。

到了宋代,鉴于唐代科举的种种弊端,赵匡胤发布了三大纪律。

考试录取前后五十天,主考官必须被隔离在考场贡院内,什么人也不许见。

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全部密封起来。

请人把考卷用朱笔誊录一遍,并通过对读加以校对,考官阅卷只能见到誊录的朱卷。

夹带就是打小抄,考生通过私自携带文字资料进入考场。

为了防止夹带,科举搜检制度应运而生,一般由士兵来执行。

如果考生被搜检到夹带只言片纸,先戴枷示众一个月,再问罪发落。轻者永不叙用,下三代不许考试;重者充军、杀头。

与此同时,贡院考场也越来越壁垒森严。

考生被锁入一排排号舍,吃喝拉撒睡全在号舍中。

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画

像又太慢,考生需要在提交的

材料中简略描述自己的身高长

相。

从有科举以来,考试制度的完善,往往伴随着舞弊手段的进化。反舞弊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