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长”黄奇帆
去年年初的重庆市金融工作会上,他用三句话点出金融本质。
如今,他对股市的真知灼见已经贡献在顶层设计之中。
他是黄奇帆,现任重庆市市长,也是民间呼声颇高的证监会主席候选人。
从工人到市长
从工人到市长
黄奇帆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大学普通班学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
1968年9月黄奇帆参加工作,成为上海焦化厂的一个普通工人。80年代初,他升任副厂长,后来调任上海市经委工作,开始了从政之路。
如今,黄奇帆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
起于上海
起于上海
上世纪90年代起,黄奇帆走在了上海浦东开发热潮的前列,成为了上海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之后,黄奇帆的职务一直与上海的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1998年,黄奇帆主导了资本市场第一起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案——上海房地产集团收购嘉丰股份。黄奇帆的资本运作天赋充分体现在这场上海本地股的重组之中,净壳收购模式成为他当时在资本市场创新的经典。
转战重庆
转战重庆
2001年,黄奇帆调任重庆市副市长,主管国资委,直到后来成为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到重庆后组建了国有资本的八大平台,并构建了闻名海内外的国有资本运作“渝富模式”。
2010年黄奇帆正式担任重庆市市长以来,重庆的GDP增速在全国拿了3个第二名(2010年至2012年)、1个第四名(2013年),2个第一名(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
学者型官员
学者型官员
虽然从政几十年,黄奇帆却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而非高高在上的官员。
黄奇帆给媒体记者提过意见,有次记者们想从他嘴里获知的一些消息是“八卦”,“明明是金融报的记者,不给你提金融问题,偏偏要问那几个腐败的官员怎么掉进陷阱里的。碰上我这样的还不赶紧问点经济问题,不珍惜自己的采访时间。”
国资改革者
国资改革者
黄奇帆对市场经济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国资改革上。
黄奇帆运作国有资产的思维完全是资本的思维,而不是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管理思维,通过资产的买卖和重新组合实现增值和收益。
2013年11月,黄奇帆曾经撰文《国资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国资改革,核心的思维仍然是以资本市场作为战略阵地,实现国资的结构调整和转型。
金融专家
金融专家
黄奇帆曾经用三句话就概括了金融的本质:
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二是信用、信用、信用,杠杆、杠杆、杠杆,风险、风险、风险;
三是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
对于金融市场改革,他指出,金融有集聚性和穿透性,无所谓空间与否,“金融改革不是划几栋楼。”
对P2P持谨慎态度
对P2P持谨慎态度
黄奇帆对当下流行的P2P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官员的严谨和冷静。
他明确表示,如果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干一样的事,又把传统的金融宗旨和原则都颠覆,那会闯祸的。
股市言论常上头条
股市言论常上头条
黄奇帆对于股市的评论也非常犀利,他曾批评证监会“把出牌顺序搞错了”。
他把大股东拉高市盈率套现的行为判定为“坑股民”,主张在严刑峻法出台之前,不能取消对大股东及战略投资者的限售。
他认为,应当先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推多渠道股权融资让巨量现金进入股市;推动股市上涨,提振股民信心后,再启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接任证监会主席?
接任证监会主席?
最近,坊间关于黄奇帆将接任肖钢成为证监会主席的传闻甚嚣尘上。
2004年,黄奇帆第一次与“证监会主席”传闻结缘。此后11年来,当股市出现大幅下滑时,寻求安慰的股民们就会有意无意的传起黄奇帆接掌证监会主席的消息。
在难以获得准确信息之时,年龄或许是黄奇帆成为“证监会主席”的最大障碍。1952年5月出生的黄奇帆,已经63岁。显然,如果证监会已经形成了年龄低于60岁才能够接掌证监会的惯例,黄奇帆基本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