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宴】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摄影:@安庆塔影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是一种古老且很稀有的民间戏曲剧种,在安徽省长江以北的潜山县及周边地区流传已有二百七十余年。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是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潜山县文化馆馆长芮刘斌介绍,潜山弹腔又名老徽调,京剧即是由徽戏徽调发展而来,而徽戏则是潜山弹腔演变所致,因此,潜山弹腔又被称为京剧的“母腹”。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明朝以后,以潜山为中心,弹腔逐渐辐射至安庆各地。一些职业班社凭借长江水路陆续深入工商业发达的长江下游沿线地区,通过兼容并蓄形成“徽调”,班社也称为“徽班”。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作为京剧的源头,潜山弹腔质朴率真的声腔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激扬着地域文化传承,也始终是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它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历史性贡献。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弹腔剧目有着浓郁的乡土审美风格和生活气息,对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安徽省现存的具有地产特色的剧种,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潜山本土艺人保留着弹腔的自然特色,使这一生态艺术得以延续。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近日,由潜山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大戏进乡村活动在龙潭乡万涧村热闹举行。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当地村民闻讯纷纷放下手头活,早早走进古戏楼等着看大戏,省级非遗项目潜山弹腔老戏《郭子仪上寿》和《二进宫》接连上演,文戏精彩,武戏惊艳,俊雅俏丽的身姿、韵味醇厚的唱腔,让台下观众看得入神。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弹腔大戏《二进宫》选段仅仅表演了十分钟,却倾注了全剧组一个多月的心血。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去年11月初,潜山县开始对潜山弹腔现存的9部大戏进行复排。说是复排,其实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唯一传承载体是许家畈业余弹腔班社。当时,班社仅14人组成,成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会唱能演的也就三五人,能唱的剧本仅两本。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不光如此,弹腔的奏、演、唱一直是口口相传,无文字记录。无剧本、无曲谱、无舞台表演经验,演出服饰、器具老化,窘境连连。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县里安排专项资金建舞台、添服装、置乐器、请专家……许家畈热闹起来了。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纯正的腔调,规范的班社,这样的发展道路让弹腔队伍迅速壮大。仅一个月时间,学习者就增至22人,且大部分都是中青年。

影像安徽戏魂特刊:潜山弹腔
班社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由一名老成员带领两名新成员学习,潜山弹腔的发展正从“断层”向“后继有人”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