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安徽:徽州目连戏
摄影:@红雨wl

徽州目连戏
栗木目连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传说归传说,栗木班源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究。按郑之珍剧本脱稿时间,应该在明朝万历年后期,至少栗木班说是徽州最早最有名的班社了。

徽州目连戏
据文献记载,栗木班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表演"盘彩"、"盘秤"等杂耍活动,这些表演与汉代的百戏表演极为相近。

徽州目连戏
早在明代他们就将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演得像模像样了。于是,在徽州就有了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幽,打在栗木"的说法。这"打"就是演的意思。

徽州目连戏
说到目连戏这与栗木的香火庵有关。有一年栗木人在与彭龙、下坑三村交界的山场葬坟,挖到一个铜观音,于是村里人便在此建庙供佛,庙名取“天宝庵”。

徽州目连戏
天宝庵设两个佛堂,一间书屋,每年新正栗木人都要进香、吃茶。相传,有年渚口村老(死)了人,请天宝庵和尚做七天七夜斋醮,谁料,时间没到法本唱完了,法师急得不可开交。

徽州目连戏
此时,有人送来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戏本,解了和尚的燃眉之急。演了几场,群众反映很好,农闲时村中便有人到天宝庵学戏,吹吹打打,来来往往,栗木目连戏就这样形成了。

徽州目连戏
2007年,栗木班在在黄山学院文学院师生的帮助下,将中断了将近20年的目连戏重新搬上了舞台,演出十分成功,现今栗木班有演员30多人。

徽州目连戏
马山目连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马山最出名的是目连戏班,这里自古便有演目连戏的习俗。

徽州目连戏
也许是深山环境好的原因吧,马山戏班子至今犹存,其中不少为70多岁高龄的老演员,后来又有几个年轻些的村民学戏,使得这一古老的戏曲得以“香火”延续。

徽州目连戏
马山目连不仅班子齐全,而锣鼓家伙样样齐全,就连演出的服装就有5 大箱,保管得井井有条。

徽州目连戏
除了少量购买外,多为村中老人精心绣制的,戏服考究,那八仙过海图、福禄寿三星图无不精美绝仑,充分展示了民间服饰文化。

徽州目连戏
1994年,马山戏班在罗村演目连戏,去了38人。演了2天3夜,白天演京剧,夜里打目连,盛况空前,轰动一时。马山班的目连戏唱腔与历溪、清溪、樵溪一样,栗木村的目连单独一个唱腔。

徽州目连戏
马山村中保存有明朝的目连戏的手抄曲本,分别是梁五帝、施舍、罚恶、超生、西游5 本,从中可见马山目连戏穿插了其它剧本,有自己的特色,丰富了郑之珍正宗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

徽州目连戏
粉墙黛瓦、小巷风情如诗如画,古朴的村风、古老的戏曲让人难忘,马山就象一坛陈封千年的老酒,让人在沉迷之中慢慢体味那醉人的芳香。

徽州目连戏
历史上徽州目连戏班已所剩无几,能够演出的戏班更是凤毛麟角,祁门县历溪目连戏班便是其中之一。

徽州目连戏
历溪古村座落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脚下,为明代著名戏剧家郑之珍当年“游学乡间”(祁门至石台之间)的活动范围,也是目连戏创作的情景地。

徽州目连戏
该村至今保留着嚎嚎殿、戏坦等目连戏文化的一些遗存,特别是目连戏演出中关于祭祀、跑猖的“画符”原始手抄本,历来是秘不示人。

徽州目连戏
最近几年历溪村在发掘、整理、排练、恢复目连戏工作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使古老的戏曲焕发了青春。

徽州目连戏
真正将古老的戏曲走向了市场,做到了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历溪目连戏班也走出了深山走进了都市。